密宗法义精要


二、念死无常

    1.念外器世间无常

    须弥、四洲为众生业力共报所成,外似坚实,至劫坏时,受水、火、风
灾,即一切毁灭无余。最初坏地狱有情,业报未尽者,移向他方世界。六道
既尽,欲、色界空,还时无雨,一日出,河流尽涸,二日出,树木草根如槁,
次三日、四日出,无热大海(马竹巴海)亦涸,世界无水矣。次五日、六日
至并出,须弥亦成火焰,从地狱至梵天,燃烧毁灭,诸天恐怖,此火灾为一
劫。七次以后,一切山河大地,复镕为水,色界天亦成巨浸。水淹一次,然
后大风为灾,色界第三亦造坏灭,尽成虚空,彼庞大之世界尚无常,吾人秋
蚊寿命,宁久存耶?

    2.念内有情世间无常

    上至无想天,下至地狱,有不死之众生乎?特别为南赡部洲,五浊恶世,
灾横障重,死缘多而易遭,人寿无常,有如逝水,日出瞬没,去时苦多,吾
人何日死,何处死,何法死,能决定乎?经云,“明日死至不可知,速起修
持勿故逸。”
    印度国王某,其妃死,问佛以故。佛云:“六道谁不死,尚有疑惑于其
中耶?”龙树菩萨云:“人死只呼吸间耳,在睡梦中,出入息不断,梦醒复
起,是诚希有,不于此时著意修学,恐一息不来,奈何?”谓:死魔以黑绳
步步追随,非如钢箱重兵可守,如到黄眼变灰,朱颜转白,药师佛来,亦难
救济。惟有听业力支配,两手抓胸而已!

    3.圣贤大德无常

    过去七佛,贤劫四佛,及无量诸佛,其功德之大,眷属如菩萨、罗汉者
数如恒沙,只今亦仅存其名号耳!圣贤如寂,虽不同凡夫之虚生浪死,但为
示现有生皆有死,故其身亦不存在也。过去大德,如龙树、无著、天亲等,
不见其身,惟存其名。西藏如莲花生大士,起二十五弟子成就者多,红教尼
马瓦及其三大弟子。阿底峡尊者,及其弟子等,均为大德,在当时水火不能
尉危,四大不为害,何以亦无长存不坏之身耶?
    米拉日巴尊者坐山修法,猎者见其食荨麻,身变绿色,问之无声,以为
鬼,射之不入,弃之水中,回视未移其座,投之火亦不烧。又宗喀巴大师为
大威德化现,但均不能逃此例外而不死,然则吾人业报所得烦恼炽盛之身,
不当急起依怙三宝,时时念无常而进修耶?

    4.天帝人王无常

    寿命之长,莫过于长寿天王——梵天王,可活数劫,其身高大若干由旬,
光明可比日月,下至金仙,飞行自在,皆不能保其不死。过去金、银、铜、
铁等轮王,福报之大可知,今亦仅闻姓名。释迦世尊转法轮时,皈依之国王
无数,威势无比,此时名号亦有不存者。西藏王如娘赤簸等,有松真刚波为
观音化身,在当时权力若天王,版图半西北,现亦仅知为历史上之人物而已!
吾人享受,直如一口蜂蜜,尚有何等可保信耶?

    5.变坏无常

    往劫人高地坦,身有光明,食若甘露,能飞行自在,寿量无比。迨后业
力渐增,受用减坏。后此若干劫寿量减至十岁,身根缩为一尺,当是时人心
好斗,地上草木,到手即成戈矛,互相杀戮,所存者亦仅耳!嗣见人身稍高,
问为守戒所得,人寿增长,知由戒杀所感,以是人心转变,身寿渐高渐长,
至人寿八万岁,弥勒下生成佛,转法轮。如此一增一减,至十八次时,人寿
无量,当贤劫最后一佛,正觉解意如来(桑结末巴)出世,亦如过去贤劫九
百九十九佛,调伏众生,长住世间。如有众生,于贤劫中修学未得解脱,或
曾发愿求解脱者,至此均得满愿。是知解意如来所作功德事业,正同过去九
百九十九佛无二无别也。
    又若一岁之中,迁变无常。春去秋来,花开花谢;绿而苞者,或黄而落;
夏葛冬裘,因时转易,就是一日之间,气候也有不同。昨日之日,不可复留,
至午无晨,至晚无午,刹那生灭,念念迁流。言念无常,能不憬然于寸阴之
可贵,而蹶然起修耶?
     如是当知:生必有死,合必有离,高必坠下,成必有坏,恩必变仇,
乐必为苦,故应观一切皆是无常。比如同聚一城,百年前人,现在有否?百
年以后,又复如何?因死神一至,任是天、人,亦只有裸体孤单,随业支配
而往,眷属亲爱,同去者谁?即大德摄受多人,好官士民爱慕,到命尽时,
曾有一弟子,或一百姓同去耶?
    亦有在世衣食,高如天王,当临命终,谁复愿见?纵平日喜爱之子女,
此时多畏而不前,亲朋不能救,财产不能赎,只一切善恶业,随身带去,是
知或度或堕全由自身,一切贪着,到此乃无能为力也。“德格有大德将死,
其子知其必不起,欲求卓请仁波车修法帮助,大德笑曰:‘自度自堕,旁人
何能为力?’”卓请者,亦深通三藏之古学,尚以为何能为力?当知大德是
深达法义者。
    财宝受用,本来无常,曩日穷苦,此时权威,昨王今丐,宁有把握?牛
羊成群,忽焉饿殍,故应以广大菩提心行布施也。聚散无常,如师弟眷属,
同学伴侣,今日同居,明日分手,作是思维,应勿爱勿嗔也。荡巴桑结祖师
语弟子邓日巴曰:“师弟相依,家人相守,只如商人集场,短时交易,应相
与敦劝勤修佛法,方为此聚不虚。”
    此日之颓垣破庙,何尝非当年之庄严佛刹?如藏中某大寺者,为莲花生
大士开光,持松大王赦造。又松真刚波以天王功德,建庙极多,此时不已成
废墟乎?阿底峡尊者至要教授云:“眷属受用,均不可保信,何如入雪山?
或清净处与木石居,一心依止佛法,较为坚实,纵穷如乞人死岩野间,勿退
悔心。”此为甘丹派教法,当具此心不畏法,法不畏穷,穷不畏死,死不畏
野之四种精神,以勇猛修学也。不可以不满百年之身,常作千年之计划。
    冤亲无常者,如:嘎打雅那尊者所见妇人食鱼打狗事,故见乞丐不应嗔
慢,当思为过去父母,以彼前世嗔慢,故此世为人厌舍。抑思此世亲爱,谁
愿舍离?因财成仇,反同陌路,应视如平等,冤亲无二,乃为大心救度也。
    又或烦恼炽盛之众生,一闻佛法便生爱乐,此为乐苦无常。当知修学佛
法,纵然略苦,必得最后之快乐。倘五欲自恣短期受用,当来必生大苦,此
可决定也。“宗喀巴大师供曼达,寒暑无间,左臂磨穿见骨,仍不少息,弟
子请易以右手。大师云:‘地狱苦比此更甚,众生实长受之,我作此为时极
短,亦欲救众生耳!且只手又安足惜?因我无始以来,得手无数,曾无此机
会供曼达也。’”
    释尊转法轮时,有日光(你阿)国王出家,成阿罗汉,后归国,其子恐
不利己,谋诸臣,杀其父于途,且复毁谤三宝。嘎打雅那尊者以神通见之,
诫其国人曰:“此地无佛法,业力甚重,七日后当雨沙。”人皆不信,果于
次日雨衣服,次雨食物,次雨珍宝,至七日雨沙,人皆埋死。释尊云:“是
诸人等,本有福报,故先衣服、珍宝,而后雨沙也。”此谓造业之人则乐短
苦长。
    世间贤、愚、善亦无常,有初传戒为昆波,后乃犯戒,或初甚造业,后
皈投三宝,亦得成就。“扪公甲初为盗,凶恶,人诱以岩窝有宝,断绳坠岩
中,因自思业重,当死,悔求三宝加持,忽飞腾出险,得不死,后为格西。
常语人曰:‘人见外面似我,内实不同’。并礼诱之者为善知识焉!”是故
当知,学佛法,应当心起变动,倘身入佛门,而仍满腹贪嗔痴,与五欲凡夫
何异耶?观一切无常之理透澈了知,自能通达无我,断贪嗔痴三毒妄念,即
以此矣!
    见人鲜衣,应随喜他,有福当着。见人受苦,思彼业重,应代忏悔。处
心要卑下,如弟子事师。自然见善恶乐苦,俱能洞了无常。某比丘已能飞行,
一日放朵马(施食),见鸟集众多,以为冤仇当尽矣,即此一念,又堕常人。
盖修学者应如持镜在手,时时自照,不应置镜在眼,惟见他人过失也。

    6.死法无定

    南赡部洲,死法甚多。中论云:“有以药求长寿,反变毒药而死者。”
水火高楼于人有益,或反焚溺颠坠,因在受用重,往往成为死法。特别说,
食肉者,最为有损寿命,以肉入人身,易变为毒。西藏有草与肉同食者杀人,
车、马、船等均用以乘人,或亦因之致死,是生缘反成死缘也。
    人有在胎中死者,或出胎一日二日,乃至一岁二岁死者均不定。有说日
光一照即死,以影子有毒也。或持物在手,食物在口,已命终矣!人命如广
场中灯,不定何方风来?一吹即灭,其脆弱有如此者,容有或不致死之疑耶?
至死后为飞、为潜、披毛、戴角,均不可知。须知教人观无常,不是要避免
死,正进死在前面,刻刻紧逼,死法无定且多,当以一心精进学佛为要门。
至彼时较有把握,必不致手忙足乱也。

    7.死决定至

    如穿衣出门,思归家否?归家入室,思更出否?休息坐卧,思再起否?
早起,思此日又已空过,痛自刻责,时时作是念,养成串习,乃刹那顷均在
修无常观,则执我我所之见,自可消除。
    “嘎登巴作饭生火,乞邻而用,饭后即覆碗,表示此后不食,不作再用
再食想。”以随缘度日不饥足矣!入佛弟子菩提行云:“好衣食,有何用?
只增长贪心耳!但把此身当船,借来渡河,不至冻馁而已!如为此身造业,
更为不值。”吾人以有余受用济人,此为布施。行路只看四尺远,大地观作
净土,见人如根本上师,自然一切不起贪嗔。夜睡想入净土,依正庄严,本
尊正说法要,境界殊胜,此为忍辱。财宝不坚,要知涅磐经说:“信、戒、
惭、愧、多闻、智慧、舍离”等,为七圣法财,最为坚实,谁偷谁坏?应以
不坚换坚者。更想三宝有神通,能见我,时时恐惧,此为持戒。言语无意义
不说,因言词多由三毒发动,惟有多诵多修,期无间断,此为精进。妄念生
时,当思由贪等起,须令一心清净,罪当忏悔,有功勿喜,如念佛见佛,亦
不贪着。多观无常,则生、老、病、死,均于我无关,久久通达空性,即为
禅定与智慧也。
    米拉日巴尊者云:“我初畏死,入山静修,久观无常,今不畏矣!以得
死后之把握故。”故说初学佛人,当切想已在狱中,将死甚惧,忽然逃逸,
只心中常畏人捉着耳!即以此心修无常观,依止三宝,最为胜妙。须从念死
而修,而精进,而成佛,初、中、后不改也。人能修无常,自然离苦得乐,
如耕者只问耕耘,不问收获。又如自己建屋,初甚苦,完成时自己享用,先
要有此意乐,自然不畏死矣!
    释尊云:“多观无常,即为供养一切佛,亦受一切佛加持,为成佛之始
基。”又经云:“供养迦叶等阿罗汉,与一刹那观无常,后较前胜也。”又
云:“牛马足迹不如象。”以象迹圆满,喻念无常心也。有人问博多瓦说:
“云何是成道唯一之法?”博答:“观无常是。”又问:“观无常有何胜利?”
博答:“初于三宝启信,观察父母或他人死时痛苦,中间精进,后得禅波罗
蜜,通达空性,成佛道,均从观无常中来。”又云:“初只知现世目前,学
佛仅为避祸求福;中不畏轮回苦,只求人天福报;后不知涅磐功德,无出离
心,皆由不能了达念无常故。”又云:“初求法,不为五欲所迷,中得法,
如理修学,后无障碍,不间断,得圆满,皆以念无常为根本也。”
    巴祖仁波车开示云:“我见人权威不起贪求,惟见大德则心生爱慕,只
依靠过去大德无常之开示,不知其他。”“格西惹那共穷,在后藏足莫喀拉
山洞静修,洞口有荆棘,出入必挂其衣,每思去之,但以念无常故,终其身
未去也。”
    “藏以七月雨为甘露,可以疗病,智悲光尊者之弟子,请筑池蓄之,尊
者以念无常故,迄未成也。”可思大德修无常之猛励。又释尊转法轮时,常
云:“有漏皆苦。”因无常即为有漏,正示人念一切无常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无常在眼前,尚执老为幼;我与诸迷者,启
师求加持。”


    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当勤精进,如救头燃;但
念无常,慎勿放逸!



录入者:法明(Email:faming@263.net)(经一校)

回《密宗法意精要》目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