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依止善知识
不依师而成就者,经论无此开示。凡夫之见,自想由十地五道而成佛
者,亦为不可能之事。以世间一切艺术,均有师承,而谓涅磐大道,无师
自能成办,岂有是处耶?吾人久在迷中,谓若生盲,如海船取宝,无指南
针,岂不错路?善知识若船头针,若指路碑,即同学有修持者,亦应希求
指授,故当以无倒之恭敬信仰心依止善知识,为一切功德之门也。
1 .观其功德
谓:善知识身、口、意三门功德具足,可以随其修学,改正吾人过失,
久久串习,自得三业清净。如喜马拉雅山树木蓊郁,香檀林立,以他木移
植其中,久必受其同化。故凡夫可以成善知识,亦复如是。
现当末法,求具足功德者不易。倘观其外、内、比丘、菩萨、密乘戒
等戒,均防护无失,三门清净。且知种种方便,显密大小圆融无碍,能平
等待人,视众生若母。外而经藏,内而四部秘密具大善巧,能说能行,布
施,爱语、同事、利行、四摄齐修者,正为皈依之相。其次戒行清净,大
小显密,圆融无碍,具四摄者,亦可依止。最胜密法说:“如灌顶传承不
断桥者(即传承次第未中断),护戒清净,三门妄念少,慈悲心重者,可
依。”又“有最胜密乘修持,已证空性,已见本尊,慈悲方便,或无为现
世名闻利养,而以度生事业为重者,可依。”凡夫苦重,亟欲求其度脱,
有方便法门甚多,上师加持力甚大者,亦可依止。
旧说藏中不传密法,故有谓密宗不能学,或疑为不殊胜者,皆非正论。
实以传之非艰,行之惟艰。人能清净三皈依,大戒十八条者,已如牟尼重
宝,不可多得,况秘密法依戒起修。弟子既择师,师亦择弟子,倘师与弟
子,均有此皈依持戒功德者,已不难成佛也。
不能圆融显密大小,未得谓得,慢心特重,无闻、思、修功德;不为
有情义利而修持者,如木代石杵。或见他大德,嗔之嫉之,如池中之蛙;
未闻显密法要;烦恼重而常犯戒;妄显幻术,诩为神通,无实修学,无慈
悲心者,如狂人指路,是皆自断菩提心而能断人慧命,此当远离不可依止。
莲花生大士云:“弟子不观师功德,轻信依止者,如服毒药;师不拣
择弟子而传法者,如走路不看犬,行当蹶。”以弟子犯戒,自亦受累也。
若终身依止之师,要当拣择,否则信心空用,无大义利。比如树底乘凉,
不注目黑影,不知为蛇。如见具德善知识,既依止已,当作大持金刚,释
尊再来想;其身虽现凡夫,当视为诸佛功德事业所显示。既知其功德,不
应再现其过,反生障难。以功德既大,纵有过患亦小,或实不知其为功为
过也。
玛巴洛渣之待弟子,令其筑屋七次,身穿三孔,而始传法。以凡情度
之,一似其行事为过患也者。孰知其用心,正欲其受苦,忏尽宿昔之杀业,
方可期其成就。是故当知,师之于弟子,疑无不释,过得远离,实悲同一
子也。
摄颂云:“烦恼炽如火,须大雨浇灭;及彼燃烧时,此如天甘露。法
具大光明,谓如日与月;有情纵嗔毒,亦不起害心。戒定慧清净,如地无
不载,亦不择美恶,一一能容之,谓依如是师,必速得悉地;入一切佛智,
如获如意瓶。息增怀诛法,壹以平等待;犹母爱独子,不起差别心。以慈
力广大,恶道悉得救;大悲水溉物,自亦不慢执。喜心量如山,舍力深以
广;如此善知识,是当依止者。”
如此善知识,功德甚大,能解脱众生烦恼,与佛无二。如此坚固信心
依止之,当得成佛。又须思惟能依止之功德,不能依止之过患也。昔有以
害心对善知识者,善知识亦度脱之。如“大悲力王遇花脚,欲煮之。王云:'
法比身重。'花脚因释王,闻法受戒,且释未死之一百七人。”因此皆为王
子。花脚外道,野人类也。故说依慈悲善知识为殊胜也。
若得善知识。当如何依止耶?应发四种心,事之如医,恭敬求药,因
吾人烦恼重病,无医药必死。有如旅行,须人护伴,否则长沦六趣中无助
无救矣!
摄颂云:“应如是依止,命尽终不退;如著坚固铠,励力随修学。亦
不因骂打,而弱依止心;寿命与身根,愿言供养师。说令入水中,当入水
不疑;上师所咐嘱,不当厌其烦。师如令劳作,勿拣择轻重;或冷或烧热,
应如石铁工。卑视执帚人,不起些微慢;即此深信心,是心当成佛。”
又曰:“以大信解心,视师如真佛。最胜方便行;深密意理趣;及任
说何法,悉能专受持。以大智慧力,多闻无厌足;以慈度诸苦;以悲济无
依。如师所教诫,善防护三业;真言律仪等,皆不轻违犯。为依师要诀。”
吾人于善知识,恭敬承侍,应如前颂。颂意悉出佛经,不可轻视。
2.依止方法
依止善知识有三种供养:一是如说修行为第一。谓由闻起解,解了即
行,长远不退;二是以身、口、意承事上师;三是以受用财宝供养(此为
最下)。
须知善知识,系以佛、菩萨方便显现度众,纵遇违缘,亦当善思念之。
因自心不净,故见师过,犹如对镜丑好,在己不在镜也。
摄颂云:“有时上师怒,应知自业重,常发随喜心,求忏魔无便。坐
常在师旁,师起我亦起;如我在坐时,当起身迎候;受用当供师,师前我
当后;行时在师左,不履上师影;遇路险兽危,先启请后行;上师之坐垫,
应恭敬勿用;上师所住室,启闭宜轻缓;勿疾趋妄言,勿高声笑语。心常
具威仪,时存敬畏意。”
常存欢喜心,永不遭魔。他人谤师,当劝他,不听亦勿嗔怒。上师侍
者,或金刚弟兄,一言不合,辄成仇怨,此大过患;当视如手足,如衣带
不散也。此学密尤当注意,否则犯戒。应如置盐入水,全化为一味,方为
和合众;又当如石如柱,不动不挠也。
3.求示法要
如上依止已,应殷重启请求开示法要。从闻而思,精勤修学,期无纰
误。当如宝瓶甘露,由彼瓶注于此瓶中也。
“阿底峡尊者入藏,常不离师,师所说即行;他人求开示者,尊者仅
说三皈、五戒、人寿无常等,不传他法,尤不传密。后惟传与登巴一人而
已。”故传法即修,亦勿他求。师自修法,应发心供养,或代苦作,其功
德与师无二无别。以师一切如法,缘殊胜故。
依止善知识,无贵与贱,均当承事恭敬。如藏中班禅大师为法王,但
依止上师,亦当如教,以上师为三宝总持也。特别在师处洒扫服役等,尤
有功德。如“阿迦格西访师,适贵客至,师命烧火熬酥,器有垢秽,师令
以衣拭之。如命而行。”只有功无过也。
善知识灌顶、讲经时,与三世诸佛功德力加持无二。在修大法时供养,
虽一口茶,犹以本尊坛城供献也。本尊护法,均须视为上师大悲力事业力
所变现,应想生起次第,圆满证空性,均为上师功德加持变现所成就。因
善知识外现凡夫,内蕴诸佛功德,是有遍一切智者。故于师所宣示。当策
励进修,一切行动,亦先启后行。入定习法,悉依指授,必可得最大智慧
加持力,勿待师涅磐已,方以画像、供养,瞻拜无益也。
摄颂云:“生圆二次第,与师定无二。因师佛所现,勿视凡夫相。以
智慧不同,当依之修学,故云如教行,或以身承事。尤于师在时,应精勤
励力。”
又云:“命终见上师。”此亦甚难,恐信心力量不具者,不可得也。
如无信心,纵师是佛,亦难得成办。西藏俗云:“所作一切他人做,行持
学佛自照上师做。”以过去诸佛、菩萨,均是如此。犹以模子印物,不应
毫厘爽也。事师如法,当有初、中、后三段。初,即未皈依前,当视师功
德;中,于依止已,恭敬供养,信心坚定;后,即如教修学,此为最要。
“昔常啼菩萨,因奇穷,乃卖身供养法尊上师,求闻般若。以为身体
易得,佛法难闻。”又:“印度拿若巴本请依止得洛巴,受命由高楼跃下,
其身几碎,不退道心。复受苦役二十四次,濒于十死,从无怨言。后师以
鞋底拍其面门,昏沉顷,醒已证空性矣。”亦因如命,事师受苦消业,每
得加持,业尽乃顿证耳!此与弥拉日巴尊者之身穿三孔,始受皈戒相同。
可想而知,得师求法非三门承事不可也。亦有具缘上师,未见而闻名起思,
既见即悲仰乐学,是为前缘具足者,亦可依止。依止上师,当以过去大德
为轨范,自得加持。何以故?因吾人在过去佛出世已不得度,实为业重无
缘,释迦佛出世,我又不遇,阿底峡尊者等,乃又无缘得见。今幸令我得
遇诸佛大悲力所现之上师,胡不依止?且我如生盲在野,失菩提路,端赖
此师导我以光明大道,离苦得乐,又胡可错过?作是思惟,师恩甚大,即
诸佛下世,不过如斯,故当发坚固信心,一心依止,常随修学。如师示寂,
遗像空瞻,怅大德之云亡,嗟予修其何及?徒事多闻,还同失路,我非无
心,何为迷蒙丧志于此也?
巴祖仁波车求加持偈曰:“已得明师甚深之开示,不信、无修、愚痴、
谁如我?业重障深现前复造恶,愿求上师三宝得加持。”
舍身命财悉为众生,愿为众生趋走给使。一切恶友诸烦恼业,即是菩
萨庄严道伴。菩萨有四不可思议:一者,所爱重物,能以施人。二者,具
诸烦恼,能忍恶事。三者,离怀之众,能令和合。四者,临终见恶,说法
转之。
菩萨先自除恶,后教人除。若不自除能教他除,无有是处!是故菩萨
先应自施、持戒、忍辱、知足、勤行精进,然后化人。
正观五阴,众缘和合。若和合二成,何故生嗔?深观嗔恚乃是未来无
量恶道受苦因缘。若暂生嗔,即生惭愧、恐怖、忏悔之心。
大慈悲为室 柔和忍辱衣
一切法空座 处此当为说
录入者:法明(Email:faming@263.net)(经一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