觉囊派寺庙组织及修学制度


一、寺院建筑、组织及经济来源

  觉囊派寺院一般分土房寺和帐房寺两种,土房为主,帐房次之。从规
模来看,有具有系统修学制度的正规寺院和小型的静房、佛堂。四川壤塘
则曲河流域、阿坝县治周围、马尔康脚木足河流域以及青海果洛班玛县境
内马可河中下游地区,气候相对温和,年平均气温8-9度,降雨量70
0余毫米,属小块农业区,是觉囊派土房寺的主要分布区。果洛甘德、久
治县境内气候高寒,以牧业为主,寺院多为帐房。本世纪50年代起,这
里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交通设施的改善,部分寺院始建土房经堂.常等。土房
寺一般为土木结构,或平地而建或依山就势。多为平顶藏式建筑。较大的
寺院主要由大经堂、护法殿、禅院、活佛院,吉哇院、佛塔、僧舍、大厨
房等组成。

  大经常多在寺院中心,规模最为宏伟,为全寺僧众早课诵经或全寺性
法事集会之所,也通用作上师讲经、僧众集体习经的经院。大经堂多为藏
式平顶大殿,近年重建的大经堂,有的吸收汉式建筑风格,建歇山式顶脊,
并饰以宝瓶、法轮等。殿堂规模不一,大者面宽7间,进深5间,山门两
侧绘有护法神像,殿堂内正面佛案供奉着各种佛像和本派前辈大德之身像
和灵塔,佛像前酥油灯长明。两侧墙壁彩绘着佛教壁画,内容多为笃布巴
本生故事画、反映释迦牟尼宿世为菩萨时行道经历的画面、时轮金刚和不
动金刚等之刹土图以及本寺金刚上师本生传记和弘法布道图;或两旁存放
着《甘珠尔》、《丹珠尔》大藏经108部,均包以锦缎,墙上挂有诵经
时所用的各种法器。佛案前正中设有法座,供堪布在此主持诵经。下距法
座数步,两列相对设数十条长条禅座,每条又用正方形彩色绒垫隔成几十
个座位,供僧众就座诵经。长条禅座前有低脚长条桌两排,可放置经卷,
上首是讲经师或引经师就座的地方。

  护法殿大都在大经堂的后部,是供奉本寺护法神的殿堂,规模较小,
但内部陈设考究。内有被称作“贡喇”的专人守护,负责点灯献供,无事
则击鼓诵经,一般不许外人进入。所供奉的护法神原是西藏所谓“历神八
部”中的一些地方神祗和原始本教中所谓主宰天地的各种善恶神灵,佛教
传入西藏后,这些神祗和神灵大部分为佛教所承认和吸收,受佛、菩萨等
支使而护持佛教的神灵。觉囊派最主要的护法神叫“贡保智合协”,意为
“猛力怙主”,相传这是该派上师多罗那他最主要的本尊护法。此外,尚
有“帐面怙主”、“六臂怙主”、“尸林主”、“坚扎组妹护法”、“长
寿五姐妹护法”、“药叉窝合杰”、“大遍入天护法”、“罗喉罗护法”、
“红矛财神”(果达当玛坚)、“吉祥天女”、“大威德金刚”等。

  禅院藏语称之为“珠扎”,是该派僧人在金刚阿奢梨指导下集体修习
密法的地方;也有禅房,藏语谓之“珠康”,是个别人自我修持的密室。
禅院有的与其它建筑在一起,有的独设于山间僻静处,以避免干扰,利于
修习。集体修习以修时轮金刚的六支加行法为主,禅僧称之为“觉周哇”,
多以3年为期,修习期间与外界隔绝。禅院内设有不同的修行班级,其内
容和修行时间各寺不尽相同,如壤塘藏哇寺禅院内设4级:1、六支加行
班,修期3年,期满称之为“扎哇”;2、道果班,修期1年;3、圆满
次第班,修期1年;4、生起次第班,修期3年。壤塘却尔基寺禅院分3
级:1、六支加行班,修期3年;2、生起次第班,修期1年;3、续部
班,修期1年。禅房中的自我修持则以个人情况选修某一本尊,无固定时
限。

  活佛院藏语称“囊欠”,一般为四合院的单独建筑群,多建在地势高
朗、风景清幽处,内有活佛的居室、佛堂、会客室、习经室、伙房以及属
下住室等。佛堂又称供堂,多设在居室、会客室顶部阁楼,内有各种镂刻
精美的佛龛,佛像以铸造的铜像为主,四壁、顶棚裱糊,地面铺有地毯,
肃穆豪华,干净幽雅。有些佛堂也是活佛的经室,念诵梵修活动都在这里
进行。

  吉哇是寺院政务的管理机构,负责管理寺产,接受分配布施,供给寺
院法事活动费用,负责对外联络接待等。较大的寺院独建吉哇院,较小的
寺院吉哇设在活佛院。僧舍一般独成院落,如同俗家,由同一亲属系统的
僧人居住,多为连套房,作饮食之所。内有卧具、熬茶炉以及小量佛像、
经书等,建筑简陋,光线多不充足(便于保暖),多系私人财产。大厨房
主要在较大集会和举办法事活动时为僧众熬茶,备办饮食。

  觉囊派寺院较之其它教派更注重修塔,可以说无寺不有塔。塔多为实
心白塔,内以各种经卷和高僧活佛的舍利遗物、佛教圣地之水土等装藏。
常见的是时轮塔,藏语称“丁科尔却典”,塔身三级,塔腹瓶形,正面神
龛内供有时轮金刚塑像;第二级塔身四面各有一佛龛,分别供有东西南北
四大天王塑像;第三级塔身四周雕有宝瓶、莲花等吉祥图案。除时轮塔外,
度母塔、尊胜佛母塔、吉祥多门塔等亦为多见。班玛阿什姜贾贡巴寺现建
度母塔、时轮塔和尊胜佛母塔,均高40米,塔座方形,边长15米,均
按长寿塔塔形修建,塔顶饰有如意珠,第三层塔身内供有相关佛像,四周
绘有象征度母、尊胜佛母和时轮金刚的双眼,样式奇特。 除寺院多塔外,
在觉囊派传播较广的农村牧区,无论村边、路口、河岸或山头各种佛塔随
处可见。

  觉囊派寺院的组织雷同于其它教派,分宗教和行政两个系统,由寺主
活佛或赤哇(总法台)统管。宗教系统又分经院和禅院两个部门,经院藏
语叫“雪扎”,主持人是堪布,一般由熟谙经典、佛学精深的“格西”担
任,主要负责讲解经典,主持念经,任期一般为3年,可以连任,有“格
贵”、“翁则”等。格贵,藏语也称“曲成”、“协敖”,俗称“铁棒喇
嘛”,专管僧纪,负责管理僧人念经,检查日常生活纪律,有权惩罚甚至
开除违戒僧人,并吸收新僧入寺,由僧众中威信较高者充任,任期1年或
3年不等,可以连委连任;翁则,汉译为引经师,俗称“经头”,是集体
诵经时的领头人,一般由年纪较大、熟悉经典、声音宏亮的老僧充任。较
大的经院内部又分设若干康村。康村的设置分两种情况:1、按学僧家乡
的地界而分。如壤塘藏哇寺经院共有8个康村:①察卡康村;②贡勒康村;
③红土康村;④曲塘康村;⑤夏炎康村;⑥资什康村;⑦叶合多达康村;
⑧扎萨哇康村。以上①至⑦康村分别是壤塘境内各地学僧学经的机构;而
金川、马尔康和果洛阿什姜等部落的出家人则住于扎萨哇康村。各康村住
房的修建均由各地负责。2、按主要念修的本尊而分。如阿坝赛贡巴寺经
院分时轮、胜乐、大威德、密集四康村,类似于不同专业的班级设置。但
康村的划分并无定制,如壤塘却尔基寺和泽布寺并不设康村,其它地区的
许多小寺也不设康村。禅院藏语叫“珠扎”,主持人是金刚上师,藏语称
“多杰洛本”,也译为金刚教师或金刚阿奢梨,负责和指导禅僧炼密法。
觉囊派的金刚上师由精通显密知识,在六支加行等密法修炼上达到很高境
界的喇嘛担任,主寺的金刚上师则是该派密法的正宗传人,具有崇高威望,
其地位甚至高于寺院活佛,不少人圆寂后,其舍利灵塔共奉在全寺大经堂
内,如壤塘哇寺称作“藏哇森康颇章”的大经堂内有该寺第七任金刚上师
阿旺多杰桑布(1898-1948)的灵塔和第八任金刚上师阿旺贡却
达吉(1900-1966)的镀金铜像,二者与壤塘地区初传觉囊派教
法的高僧仲哇一世仁钦贝的灵塔一起,被并排供奉在大殿正中显要位置上;
壤塘却尔基寺称为“却尔基康玛典康”的大经堂内供奉着该寺最著名的金
刚上师衮噶贝桑的灵塔。有些寺院还绘有在世金刚上师的身像,如在阿坝
县赛贡巴寺大经堂内,北面正中供有该寺金刚上师加央衮噶坚赞的塑像以
及却吉嘉措和第三任加央衮噶嘉措的灵塔,东西两侧殿壁上分别绘有第二
任金刚上师桑哇塔益和现任金刚上师图杰华的身像。在金刚上师下又设“
吞宦”和“仓哇”若干人,吞宦具体负责管理修炼事宜,如掌握修观行的
禅僧于黎明、上午、中午、傍晚、上半夜、下半夜等各段时间中进行生圆
次第相应修习的时间界限等;仓哇则负责禅僧的饮食、生活等。

  行政系统主要由温布或管家负责。温布一般为大活佛之兄弟、子侄或
其他近亲,由大活佛委任,系终身职,死后再由新活佛的近亲继任。温布
多出身于豪门富户或部落土官头人之家,与地方势力联系密切,寺院一切
公用开支和收入,都由他掌管、决定。旧时管辖下属寺院,可委派寺院代
表“喇察布”到各所属部落,代表寺院统治百姓,甚至设有监狱,兼行司
法,是寺院行政经济上的首脑人物,实权最大,有时还超越大活佛,特别
在活佛年幼之时,是寺院实际负责人。温布下设管家若干人,协理经济、
行政、外交和一切内部事务。有些寺院不设温布,直接由管家管理行政。

  以上宗教、行政管理系统只是指一般情况而言,有时也有变化。如壤
塘藏哇、却尔基、泽布基三寺寺址相连,三寺的禅院分设,而赤哇、经院、
吉哇等设置时分时合,倘有著名的有影响的高僧,则共推为三寺总赤哇,
经院和吉哇往往合三为一。近年来,每年寺院陆续成立了寺院管理委员会,
全面管理寺院的行政、宗教等一切事务。寺院管理委员会民主选举产生,
一般5至7人组成,少者3人,多者9人,设有主任、副主任,多由本寺
大活佛、喇嘛担任,同时仍设有堪布、金刚上师管理家、僧官、引经师等
具体部门的管理僧职,寺管理会特别重视对僧人遵守教规方面的管理,各
寺戒律严格,如阿什姜贾贡巴寺管会规定,僧人必须居寺学经,不准游山
玩水,不准骑自行车等逛街,不准打台球等娱乐。觉囊派寺院一般都规定
僧人严守五戒,严禁打架斗殴、抽烟、饮酒、赌博,在群众中有较好的影
响。

    觉囊派寺院经济来源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寺院本身的收入。
旧时,各寺都占有一定数量的土地、牲畜和牧场等,部分寺院还占有森林
资源和具有一定商业资本。出租土地、牲畜和租息和经商收入在寺院经济
中占有相当比例。1958年宗教制度民主改革后,寺院的经济特权被废
止,各寺普遍开展以寺养寺活动,为寺院增加收入。这里面包插寺院饲养
小量牲畜的收入、外售经文的收入、寺办商店的收入等。不少觉囊派寺院
地处牧区,都有小量牲畜,较大寺院牧畜数量可观,如赛贡巴寺有牛10
0余头。寺院把自己饲养的牲畜让附近群众代牧,收取小量的奶子、酥油
等,但这主要是解决僧人日常吃奶等部分生活问题,这方面的收入只占总
收入的极少部分。由于觉囊派寺院处于川青牧区,气候寒冷,地域偏僻,
交通不便,几乎没有旅游收入,商业、运输业的规模亦很小。再者,该派
传布区范围狭窄,自派寺院、僧人数量有限,虽有印经院印刷一定数量的
经卷,但主要供给本寺和附近寺院的经院,故亦无大量收入。第二,群众
布施。这方面的收入占总收入的一半以上。觉囊派传布区和其它藏区一样,
群众对佛教具有虔诚的信仰,对寺院和僧人表现出极大的热情。寺院在宗
教信仰、道德及文化教育等方面满足了群众的需求,而群众对寺院给予了
强有力的经济支撑,二者相互结合,相互依存,形成相对封闭不断循环的
宗教体系。群众为了消除灾涡,祈求平安,满足精神上的需求,寄希望于
寺院,乐于把大量的钱财、牲畜等布施给寺院,有的信徒一次竟布施几千
元,甚至上万元。寺院僧人为群众念平安经,超度亡人,为结婚者念喜庆
经,为病人诵经祛病等,群众亦付给一定报酬,其中为亡人诵经所得布施
财物的比例最大。一般来说,群众为寺院布施财物是自愿的,寺院不采取
任何强迫手段,但群众中攀比思想严重,在布施方面总是不甘落后,不愿
表现出寒酸哭穷的姿态。另外,寺院每年通过举行大型的宗教活动也可以
得到一大批布施财物。寺院还常为祈雨、防雹、防霜、祈求农牧丰收、地
方平安等举办宗教集会,附近村民一般都积极为寺院背水、送柴、烧水、
做饭等,也自愿捐助一些财物,对寺院在经济上给予直接支持。寺院的布
施收入不仅保证了寺院的宗教活动,而且不定期地将多余的布施财物,按
等级分发给僧人,以维持僧众的生活。第三,僧人家庭供给。初入寺的觉
囊派僧人的生活,原则上由其家庭负担全部生活费用,包括衣食物品,乃
至住房的修建等。如果家中无人,则由其亲友供给,这对寺院是一种间接
的支撑。部分小型寺院,僧人更是常住在家,在经济上与自己的家庭保持
着比与寺院更为密切的关系。待到学成后,僧人自己一方面在寺院可分配
到较多的布施财物,另一方面自己直接可获得宗教活动收入,这样不仅能
维持自身生活,有时还能资助自己的家庭。

返回上页